中医认为虚证并非单纯,气血阴阳密切关联且随季节环境变。两虚之体有气阴、阴阳、气血之分,进补宜辨体施补,分别选用对应食品及药膳,待恢复健康后停服,避免不良反应,做到“虚则补之”。

中医虚证辨证论治

气血阴阳虚证的相互关系

中医认为,虚证并非单纯的气虚、血虚、阴虚或阳虚,而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。中医理论强调气血同源、阴阳互根,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响。例如:
1、气虚不能生血,血虚又会影响气弱;
2、阴虚可以导致阳虚,阳虚又可导致阴虚;
3、最终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。

两虚证的种类和进补方法

体虚者常出现两虚之体,常见类型和进补方法如下:

气阴两虚


1、主要表现为:既有头晕、乏力、腿软等气虚表现,又有升火、咽干、舌红等阴虚表现,但没有慢性疾病。
2、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,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。

阴阳两虚


1、主要表现为:既怕冷又怕热,冬天特别怕冷,夏天又特别怕热。
2、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,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。

气血两虚


1、常见于贫血、白细胞减少症、血小板减少症、大出血后、妇女月经过多者等。
2、主要表现为:既有气虚的表现,又有血虚的表现。
3、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、培补气血、气血并补。

两虚证的食补


1、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。
2、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。
3、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,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,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。
4、真正做到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,无虚不须补,避免不虚而补,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,反而对健康不利。

中医强调虚证多有联系,病情随季节等变化。气血、阴阳、两虚各有表现及进补之法,食补需辨证辨体,根据虚弱轻重交替选服,恢复健康后应停服,避免不良反应,以达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。

你可能想看: